物料成本
工艺研究之加工成本
加工成本相比物料成本,依据性弱一些,但是对于原料药附加值不是很高的项目,加工成本格外重要。
操作复杂性,非难易性,是加工成本被低估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依据数据进行操作控制
操作的目的性,数据呢?
操作成本和收率成本那个更划算?
潜意识的降低风险操作,实际上是否有意义?
加工成本的内容
单元操作
投料,升温,保温,监控,降温,淬灭,萃取、浓缩、过滤,淋洗,干燥等
能否连续投料(兼顾质量)
单元操作工时
减少操作时间,加料时间减少,反应时间减少、中控次数少,干燥时间少…
单元操作谨慎
高温,深冷,特殊易燃易爆有毒的危险物料(产生和使用)
多个关键工艺参数
单元操作设备
反应釜有效使用率(最大体积和最小体积),反应设备种类和个数(反应釜、离心机、过滤器等),检验设备需求(液相、气相等)等
举例分析一
淋洗操作,实验室很容易,耗时也很短,可能几分钟的事,但是车间可不是这么回事,如果淋洗溶剂需要预冷,更需要耗时,也可能需要额外设备。
为什么淋洗?
洗涤杂质、洗涤溶剂降低干燥压力、洗涤溶剂降低干燥导致的粒径分步不均,洗涤产品(要母液),还有吗?
如果不能实现实质目的,何必淋洗?不是有过滤操作就必须有淋洗的。
举例分析二
收率和加工成本,为了萃取一点产品,需要二次分液,加工成本和收率提高一点,哪个更核算,
原料转化剩余5%,为了降低到1%,需要耗时很久,反应釜多运转几个小时,哪个成本更核算。
以上两点,主要集中在API价格不高的项目。
举例分析三
类似淋洗的实质目的,是不是有些操作就是潜意识的操作,没有数据支持,有的经过风险评估,可以保留对应操作,但是有的操作的确是在消耗加工时间,增加加工成本。
举例分析四
多使用一种物料,就会多一种QC检验。
多个活性炭使用,清洁很难受,废液多很难受
将通常按照上面步骤A制备的 3-{[(2,6-二氟苯基)磺酰基]氨基}-2-氟苯甲酸甲酯(490 g,1当量)溶于THF(2.45 L,5 vols(体积))中,搅拌,并冷却至 0-3℃。将 1M(三甲基甲硅烷基)胺基锂(在THF中,5.25L 3.7当量)溶液加入到该反应混合物中随后加入 2-氯-4-甲基嘧啶(238g,1.3当量)(在THF中,2.45L 5 vols)。然后将该反应搅拌1小时。用4.5M HC1(3.92L,8 vols)淬灭该反应。除去水层(底层),并弃置。
工艺研究依据之杂质和收率
杂质是工艺研究的核心
有关物质是核心中的核心,致突变杂质、元素杂质、无机杂质、溶剂杂质等上升不到核心位置,最大程度是距离API很近时,特别关注一下。
绝大数实验设计,都是以杂质研究为核心,杂质是最直接的工艺研究依据,除杂质保收率是常见的平衡问题,但是工艺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成本控制,杂质和收率都是成本的一部分。
杂质控制和收率无必然联系,但是杂质少的工艺研究起来相对容易,能量弱(温度),力量弱(物料种类少用量少),是控制杂质来源最常规手段,尤其未知杂质的控制。
杂质控制一定要考虑后处理,否则定量收率做好了,分离收率一样完蛋。
工艺研究的一般原则
先研究定量收率,再研究分离收率
定量收率阶段,一般以主峰面积比为衡量,杂质限度不是主要关注点
分离收率阶段,哪些杂质容易去除,哪些杂质很难去除,体系中杂质水平占比会得到更多关注。
依据难去除杂质情况,一边进行反应控制研究,一边进行去除纯化研究。
杂质研究的依据问题
未知杂质来源问题?
随着原料减少主峰增大,杂质水平是保持不变,还是逐渐变大,还是到一定阶段就不再增大。
保持不变,物料种类研究和加料顺序研究
逐渐增大,主逆反应和降解反应,温度研究和物料用量研究。
一定阶段就不再增大,加料顺序研究和主物料用量研究。
杂质个数问题
杂质个数越少,哪怕水平大一些,也越容易研究,重点研究参数优化,其次物料筛选。
杂质个数越多,哪怕水平不大,也越难研究,不知道哪个杂质就很难去除,重点研究物料筛选,其次参数优化。
杂质去除问题
保收率是杂质去除的核心
尝试是最简单粗暴的选择,包括萃取策略,结晶策略和衍生策略。
小结
工艺研究离不开杂质研究,但是不要模板化,例如先研究反应,再研究后处理,反应阶段做不好,后处理更不好,这句话有些绝对了。
理论结合实际,底物不同,策略不同。经验很重要,尝试更重要。